“六字”工作法推动搬迁群众稳定增收

发布时间:2023-06-20 08:31信息来源:淮南日报文字大小:[    ] 背景色:       

    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以来,我市紧紧围绕高质量推进搬迁群众高质量发展总目标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根据新形势新任务,持续推动后续工作向纵深发展,确保搬迁群众“稳得住,逐步能致富”。
    近年来,毛集实验区灵活运用“六字”工作法,将就业帮扶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,通过信息摸排、技能培训、劳务输出、岗位开发等系列措施,不断完善行蓄洪区搬迁群众就业服务体系,帮助搬迁劳动力就业增收,助力乡村振兴。
    底数摸清“谋”就业。充分利用乡村振兴网格员开展“户户见”调查活动,全覆盖全区行蓄洪区2405户7945位搬迁群众,准确摸清劳动力资源分布、流动状况、就业情况以及就业需求,动态建立劳动力就业信息台账。同时,区级成立专项指导组指导乡镇动态跟踪劳动力就业、创业情况,把有劳动力零就业家庭、有意愿未就业人员、无意愿未就业人员三类群体列入重点关注对象,结合行蓄洪区搬迁群众就业能力、就业意愿,精准提供菜单式“2+N”就业服务,促进搬迁劳动力稳定就近就业和输出就业。
    强化培训“助”就业。区管委会建立就业联席会议制度,通过“以需定培、以产定培、以岗定培”的方式,不断提升搬迁劳动力技能水平、就业素质和创业能力。同时将技能培训与地方特色相结合,针对性地开展家政服务、徽菜烹饪、水产畜禽养殖技术、中式烹调师等实用技术培训。以“培训+就业”模式为导向,提高失业、待业人员技能水平,拓宽就业渠道,努力实现培训一人、就业一人、增收一户的目标,确保社会就业稳定。2021年以来累计培训47期,培训学员1800余人,实现就业810人。2023年,计划开展技能培训27期,目前已开展9期,预计参训学员1500人以上。
    劳务输出“找”就业。不断强化与搬迁群众和用工企业“双向联系”,积极对接省会及劳动力需求较大的城市,掌握企业用工需求,汇总缺工信息,整合岗位资源。收集园区企业和安置点周边企业用工信息,为企业、搬迁劳动力双方搭建用工平台,开展“送岗位、送政策、送服务”活动。抢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窗口期和黄金期,集中时间、集中精力、集中力量开展有组织的农村劳动力就业“大输送”活动。2022年以来,提供就业服务1.2万人次以上,有组织进行劳务输出可超5000人。
    岗位开发“促”就业。一手托住“留得稳”,对不能走出去的弱劳动力,积极运用扶贫资产收益,按照“按需设岗、以岗定员、岗需互选”原则,积极开发农村保洁、治安、护路、管水、扶残助残、养老护理、林区管护、公共卫生、公共基础设施维护等乡村公共服务类岗位,吸纳搬迁弱劳动力就近就业92人。一手推出“走得好”,常态化对接上海、苏州、合肥等发达城市,依托微信公众号、招聘网站、线下活动等,宣传各类招聘信息,将岗位信息第一时间送达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劳动力,引导搬迁群众在长三角地区就近就业,实现带动就业300余人。
    广泛宣传“引”就业。区人社部门、乡村振兴部门充分发挥门户网站、微信、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覆盖范围广、传播速度快、信息留存度高的优势,强化“互联网+”宣传,畅通宣传渠道,拓宽就业渠道,使就业信息到户到人。充分发挥村干部、驻村干部、帮扶干部力量,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群众家中,开展“送政策、送服务、送岗位”活动,解答群众提出的疑难困惑等就业创业咨询,围绕搬迁群众息息相关的技能培训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、劳动维权、就业创业优惠政策、预防诈骗等进行广泛宣传。
    动态监测“稳”就业。落实搬迁劳动力就业动态监测,构建起覆盖区、镇、村三级的常态化跟踪机制,每月定期开展搬迁劳动力就业动态监测,实时监测全区脱贫人口就业动态。定期开展电话抽查核查,确保有劳动力零就业家庭“动态清零”。目前,全区搬迁家庭劳动力帮扶再就业率98.32%,全面实现有劳动力家庭“一户一人”以上稳定就业目标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熊文田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责编  童飞飞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初审  孙继奎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终审  沈国冰

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,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。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,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。
  • 姓  名:

  • 联系方式:

  • *内  容:

  • *验 证 码: